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,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。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。邮储银行高度重视扶贫工作,主动践行社会责任,致力于探索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,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,长期扎根农村、贴近农户,重点在支农支小上下功夫,一直专注于小额贷款业务,是国内最早开发纯信用、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的金融机构,也是国内小额贷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。十年多来,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近1.54万亿元,服务农户超过1000万户。截至6月末,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5413亿元,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。
党中央作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之后,邮储银行党委高度重视,多次召开会议,及时传达,专题部署,统筹安排。经过实践和摸索,邮储银行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,做好小贷款,助力大扶贫,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,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。
突出“两个坚持”,发挥金融扶贫专业优势。邮储银行成立以来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始终致力于服务“三农”、服务中小企业、服务社区,发挥网点网络优势,助推实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后,邮储银行在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充分发挥网络、资金和小额贷款专业优势,坚持“真扶贫、扶真贫”,推动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扶贫金融服务;坚持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“三位一体”大扶贫格局,支持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龙头企业、扶贫项目等,带动319万户贫困户脱贫。
抓牢三级机制,强化金融扶贫落地见效。邮储银行建立了总行统筹、省行负责、市县支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,强化各级行一把手第一责任,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。截至6月末,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20万笔,金额近80亿元,结余近19万笔,金额近75亿元,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7亿元,增幅超29%。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235亿元,服务43万人次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(含已脱贫人口贷款)余额703亿元,较年初增长87亿元,增幅14%,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。
优化定向政策,全力保障金融精准扶贫。为了做好小额扶贫贷款,邮储银行在内部政策上给予定向倾斜政策。在体制机制方面,专门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,下设扶贫业务部,在22个扶贫工作重点分行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。在资源倾斜方面,对全部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(即FTP)五折优惠政策;对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政策;对扶贫领域小微贷款业务给予专项信贷额度支持。在差异化政策方面,金融精准扶贫贷款、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,允许高出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;出台了差别化授信政策,拟定了金融扶贫尽职免责制度。
探索“五大模式”,激发脱贫致富内在动力。邮储银行扶贫小额贷款,注重把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结合起来,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,探索出五大扶贫模式。精准扶贫模式。针对有劳动能力、有脱贫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发放“五万、三年、无担保无抵押、执行基准利率”的扶贫小额信贷。平台合作模式。依靠担保公司、协会、企业等机构平台,实现优势互补、信息共享、风险共担。例如,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和各省农担等平台机构合作,目前累计放款金额138亿元;与中国科协合作,为全国12万多个基层农技协会会员提供培训服务,将农业技术带到贫困地区最前沿。产业引领模式。按照“一县一业、一行一品”发展思路,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,防止脱贫又返贫。例如,在山东推出“奶牛托管养殖”贷款,帮助贫困户学习养殖技术,获取致富技能;在陕西针对果业特色,推出果品仓储小额贷款。能人带动模式。在贫困地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把村干部、党员、养殖大户作为致富带动能手,培育致富领头雁。例如,2008年以来,累计在宁夏固原蔡川村发放小额贷款2000多笔、1亿多元,累计帮助蔡川村253户、1238人脱贫,实现了整村脱贫。信用村镇模式。建设信用村镇是营造贫困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,实现整村脱贫的重要举措。目前,已建立信用村8000个,评定信用户超过60万户。
脱贫攻坚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当前,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坚期,越往后,剩下的是越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今年6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下发《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_WilliamHill-中文官网: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》之后,邮储银行迅速行动,7月在青海专题召开金融精准扶贫推进会进行落实。
下一步,邮储银行将从五个方面,做好金融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: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。通过学习,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,提高对整个扶贫工作大格局的把握;通过学习,提升信心,找到工作的重点与方法。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投入。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入,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;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力度,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。三是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。四是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优惠力度。五是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。